圖文:63御 方一菁
6月22日校友會主辦「漫遊大稻埕,走讀新老街」活動,炎炎夏日,60餘人進行一趟台北城市輕旅行。大稻埕範圍大約是指民權西路、台北橋以南、忠孝西路以北、重慶北路一~二段以西,西臨淡水河 ,介於北門和大龍峒之間的區塊。今天則以迪化街為走讀重點。自19世紀末以來,迪化街一直是台灣重要的南北貨、茶葉、中藥材、布匹的集散中心,通常民眾將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 稱為北街,以南的則稱為南街,長約800公尺,整條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,老屋再生,活化歷史,成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,農曆春節前夕則擴展成規模盛大的年貨大街。
感謝「旅天下」蕭煥瓊經理為大家導覽解說以及貼心得贊助了50位校友導覽耳機。
活動從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與保安街交叉口的星巴克保安門市開始。這棟建築前身是「葉金塗古宅」,是由生產鳳梨罐頭致富的葉金塗(人稱鳳梨王)於1929年完成興建,商行名稱為「金泰享商行」,是當時大稻埕的富商之一。「泰」字為葉家商標,字的旁邊有二個鳳梨圖型作為事業代表。在1997年在改建成商業大樓過程中曾鬧得轟轟烈烈,市政府積極介入協商,最後以歷史性建物方式保存保安街及獎勵容積,保留保安街的完整立面,重建重慶北路立面,所以成為結合現代化設計及歷史建築物保存更新的案例。(部分補充資料轉載自網路)
朝陽茶葉公園地面有許多製茶相關圖案,因而名之。對面就是有名的有記名茶。大家先在公園合影。
有記茶行成立於1890年,今天由店家第五代傳人為大家解說茶葉的分類以及製茶過程,還參觀了難得一見的傳統製茶烘培。
茶葉依發酵程度區分為綠茶與紅茶,茶湯由低發酵的綠色漸漸轉為紅色。中間程度發酵的就是烏龍茶。依焙火程度由淺到重,則分別以綠茶、觀音稱之。
大家熟知的永樂市場內的布業商場。
迪化街這帶幾乎都是中藥店,唯一例外的就是屈臣氏大藥房(不是現在的連鎖店 Watsons)。
走讀迪化街就從這裡開始。
建立於民國8年的大稻埕郵局。
完成於1859年的「台北霞海城隍廟」迄今已有155年歷史。霞海城隍爺昔日保佑地方人民闔境平安生意興隆,現在仍有許多年輕人前來求事業求姻緣,每年「5月13日迎城隍」是一年一度慶祝城隍爺聖誕的遶境活動,相當熱鬧,稱為「五月十三人看人」。
迪化街102號義裕行是台鳳的發跡地。
迪化街156號的林五湖古厝(林藍田宅),1851年林藍田為躲避海盜由雞籠(基隆)搬遷而來,建立了林益順店舖,是第一棟閩南式建築,也是迪化街最早的商鋪。目前經營臻味茶苑。
很有古味與特色的消防局。
迪化207博物館為1962年建造,前身為廣和堂藥舖,2006年原屋主出售,幾經易手,2016年由陳國慈女士承購。2009年台北市政府以其建築與歷史保存價值,展現台灣工藝之美,例如其磨石子建材與多處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,如騎樓的蜜蜂採蜜、一樓的老山高麗蔘、二樓的葡萄搭配英文字母等,因而列為「歷史建築」。頂樓可以看到淡水河與週邊屋厝的紅瓦屋頂。(部分補充資料轉載於網路)
迪化街214號的林豐益商行,是擁有約90年的歷史竹器店,主要販售傳統的各類竹器,如蒸籠、竹篩、竹籃等。
迪化街310號老綿成燈籠店創業於1915年,已有90年歷史,目前已傳到第三代。
迪化街 1 段 348~366(雙) 號 (靠近台北橋邊) 共10棟巴洛克式百年建築二樓房屋,是保留舊屋「立面騎樓」部分建物的集體改建案例。騎樓以鋼骨補強整修完成,號稱「十連棟」,從後面仍可見證當年舊屋的縱深,如今與新大樓並立所以十分珍貴。大家在騎樓合影。(部分補充資料轉載於網路)
李春生紀念教堂位於貴德街(昔稱洋人街),為李春生捐地建立。李春生係清末知名的一代哲人、仕紳,也是一位茶商。能著書,其論述結合儒家與基督教思想,除宣揚崇高思想,在劉銘傳時期亦推動大稻埕地區商務,對台灣茶葉外銷推展貢獻很大,十分受到尊重。(部分補充資料轉載於網路)
既然來了豈可「空口」而回,於是繼續前往慈聖宮,在古早味濃厚的老榕樹下品嚐滷肉飯與蘿蔔排骨湯,接著又前往呷二嘴吃米苔目刷冰,開心滿足地結束了半天的輕旅行。